????調查發掘
????搶救史料是和時間賽跑
????隨著幸存者、知情者紛紛年邁辭世,遺骸逐漸消失,對“萬人坑”進行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一方面對“活資料”要加快搶救步伐,另一方面對遺骨遺存等證據資料要加緊收集整理。有學者說,對“萬人坑”資料的調查發掘就像是在和時間賽跑。
????宋吉慶是黑龍江省東寧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身為東寧人的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經常看到勞工墳附近裸露的人骨,現在這些骨頭已經風化消失。宋吉慶口中的勞工墳,源于關東軍要塞的修筑。二戰時期,侵華日軍曾在中蘇、中蒙邊境構筑了17個筑壘地域,形成5000多公里的要塞防線,日軍稱其為牢不可破的“東方馬其頓防線”,這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防線,也是20世紀亞洲最大的軍事工程。巨大的軍事工程背后,是無數無辜殞命的中國勞工。
????一些地方工作者已開展對幸存者口述史的整理工作。然而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幸存的勞工和知情者越來越少。宋吉慶告訴記者,為防止泄密,日軍通常會屠殺所有修建核心機密要塞的勞工。他曾和黑龍江大學合作,對200多位幸存勞工進行口述史調查。得知當年有一個小孩在修筑機密要塞的屠殺中幸存,宋吉慶萬分激動,當他輾轉找到這位幸存者時,老人剛剛去世。“所以到現在,我們都沒有采訪過一個修筑機密要塞的幸存者。”雖然事情已過去多年,言及此處,宋吉慶依然滿臉遺憾。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李秉剛對“萬人坑”問題頗為關注。他告訴記者,對“萬人坑”較為專業的研究、整理、鑒定還顯不足;特別是涉及經費問題,所在廠礦企業一般無此項開支,致使保護無法達到標準,有的地方如淮南、遼陽弓長嶺等“萬人坑”損毀嚴重,只剩下一些碎骨。對此,李秉剛建議,由文物保護部門介入,對已發掘的“萬人坑”進行保護;對尚知確切位置但未發掘的“萬人坑”進行探查,否則隨著時間流逝,了解情況的人越來越少,遺骸也會因長期埋葬而化為泥土,尸骨無存;對部分典型的“萬人坑”應由考古專家介入勘察,出具相關鑒定報告。撫順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撫順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傅波認為,“搶救活資料這項工作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應列入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規劃之中。”
????深入研究
????搜集資料要拓寬途徑
????“‘萬人坑’遺址是文物,也是固化的罪證,是鐵證,所以我們從考古學、民俗學、法醫學和法學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和論證,將其作為學術成果來發布。”王偉民告訴記者。
????王偉民提及的這次發掘是1998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進行的一次主動發掘。1984年囿于當時的遺址保護意識,在發掘中遇難者遺骸被清理出來,待場館建成后重新擺放陳列。此舉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百般挑剔和攻擊。為了更好地保留遺址原貌,留存更多信息,紀念館將1998年發掘的7層疊加、表層分布208具遺骸的遺址原址原貌保存。除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從考古學角度判斷遺骸性別、死亡原因、所處位置外,還請南京市公安局法醫介入,判斷其是否正常死亡,并對遺骸骨密度進行了分析,判斷死亡時間正是1938年前后。與此同時,全部過程由南京市公證處公證。
????“通過司法介入,我們對遺骸的保護進行公證,對幸存者的采訪進行公證,實際上是作為一個證據在保留。”王偉民表示,這應該是多學科協作研究“萬人坑”問題的范例。
????實際上,從考古學、歷史學等角度對“萬人坑”開展的研究很少。20世紀70年代前后,對“萬人坑”的發掘和展覽達到一個高潮,但很多實地發掘并不是由專業考古學工作者做的。趙春芳告訴記者,當時基本上是根據幸存礦工的記憶確定“萬人坑”的位置,實際發掘工作也是由礦工完成的。還原“萬人坑”遺骸信息,則主要通過遺骸呈現的樣貌、遺留的傷痕進行判斷,通過法醫或考古學進行鑒定的情況也極少。有學者表示,在考古學研究中,從生物考古學角度對遺骸進行分析主要集中于年代較早的標本,對近現代時期的“萬人坑”遺骸進行化驗研究的確實不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倡導對“萬人坑”開展法醫考古學研究,他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對“萬人坑”遇難者遺骸的信息采集工作還存在大量空白,尤其是充分提取遇難者遺骸所包含的大量信息,如性別、年齡、創傷、病理、死因分析等。與國際社會通行的法醫考古學調查模式相比,目前我國日本侵華時期“萬人坑”遇難者遺骸均未開展過系統的法醫考古學調查,隨著時間推移很多遺骸已出現蟲蛀風化現象,相關研究或面臨重大歷史證據的損失。
????全國究竟有多少這樣的“萬人坑”?目前國內還沒有確切統計。甚至可以說,學術界對于“萬人坑”深入研究遠遠不夠。李秉剛曾做過遼寧境內“萬人坑”的調查,他告訴記者,東北三省的“萬人坑”數量難以確切統計,只能說凡是在日本統治時期使用了大量勞工的大型煤礦、鐵礦、鎂礦等礦山及大型工程中,都有“萬人坑”。其中在邊境要塞工程中,因當時日軍嚴格保密,極少有集中埋葬勞工的場所即“萬人坑”,絕大多數都拋尸荒野,任野獸撕扯吃掉。李秉剛說,在遼寧境內,1931年后形成的較大的“萬人坑”約34處,死亡人數超50余萬。吉林、黑龍江沒有統計過,但據他所知,吉林的遼源、石人礦、老頭溝礦,豐滿水電站工程,黑龍江的鶴崗煤礦、密山(雞西)礦,黑河的納金口子道路工程,以及沿中蘇邊境的17處要塞,每處都至少有一個以上的“萬人坑”。
????深入研究“萬人坑”,需要拓寬資料獲取途徑。李秉剛告訴記者,當前國內能找到的日本人留下的相關資料主要是發掘出的關東軍司令部憲兵隊的檔案殘卷,更多的信息很可能在日本國內。按照國際慣例,很多檔案已經解密。此外,還有一些當時在華企業的檔案,個人日記、回憶錄可以利用。他表示,除深入發掘研究已有資料外,到日本搜集相關資料亦十分必要。
????史學何為
????為國家、民族擔起責任
????“這些問題我們這代人說不清楚,后人想研究明白就更困難了。”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很多學者坦陳的心聲。
????歷史的焦點應該是學術的焦點。像“萬人坑”這樣浸透了民族血淚的事件沒有得到適當的聚焦,多多少少反映了我們的史學研究中存在一些缺失。
????著名史學家金沖及先生曾談到,歷史研究工作者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時代、親眼看到或直接聽到過的歷史,在經過嚴肅研究后寫下來,是一種無可推脫的歷史責任。因而,類似“萬人坑”這樣極其緊要、涉及重要歷史證據與重大歷史遺留問題的歷史焦點,學術界應當給予更多關注與投入。
????從研究方法來說,史學研究不能光鉆入故紙堆內,埋首象牙塔中,反而忘記了離開我們不遠的歷史。金沖及常引用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舉過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代人應研究當代史這一問題。柏格森說如果給你一百張凱旋門的照片,你看了仍未必能懂得凱旋門。但如果讓你到凱旋門面前站五分鐘,你就會頓時懂得它了。像“萬人坑”這樣去之不遠、身歷者猶在的歷史焦點,的確有必要給予深度聚焦。
????對日本侵華這段中國近現代史上屈辱過往的全面研究,既是個人的學術事業,更是學者追問歷史、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神圣使命。尤其是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篡改侵略歷史、歪曲歷史真相的丑惡行徑,我們的史學工作者用扎實的調查、深入的研究、廣泛的宣傳,讓白骨能控訴,令尸骸而不朽,精研取義,長歌當哭,就尤為義不容辭,責任重大。
????在“萬人坑”的累累白骨中,不但要筑起控訴日軍暴行不可移易之鐵證,而且要樹起中華民族史學研究的大義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