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間史學家發抗議信,要求名古屋市長撤回發言、真心謝罪

2017-01-26 11:06 來源: 江東門紀念館

????日本APA酒店放置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書籍一事仍在發酵,這次的跳梁小丑是日本極右翼政客——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

河村隆之

????23日,河村隆之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如果日方真的屠殺了30萬平民,那必須跪地道歉,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南京大屠殺。河村竟還表示對APA酒店和元谷外志雄的所作所為表示充分理解?!皠e管什么內容,那沒啥大不了的”。

????對于河村隆之的謬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事實,國際上也早有公論。請這位市長去履行他的承諾。

????華春瑩稱,中國愿與日方友好交流,但絕不會容忍歪曲歷史、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公然挑釁行為。不管什么人,如果恣意妄為,必然會付出代價。

????作為日本極右翼勢力,河村隆之不是第一次否認歪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

松岡環女士

????這些否認歷史真相的言論,不僅讓中國人無法接受,也讓日本的和平人士無法心安。一直致力于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日本民間史學家——松岡環女士,代表其中日友好團體“銘心會”給紀念館發來“致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的抗議信”,以下是抗議信全文:

致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的抗議信

????河村隆之市長在1月23日的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應該不存在所謂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如果真的屠殺了30萬市民,那么必須跪地道歉。如果沒有做,則必須反駁?!辈⒄J為APA酒店擺設元谷社長個人見解的書籍“不存在問題”。

????作為政府官方人士,河村市長扭曲歷史的行為和態度,是對亞洲各國戰爭受害者的極大傷害。

????2012年2月河村市長否定南京大屠殺的發言,已經造成南京與名古屋城市斷交,“銘心會南京”對于這一而再、再而三否定歷史的言行表示強烈抗議?!般懶臅暇痹{查過數百名南京大屠殺加害、受害者證言(250名日本老兵和300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并邀請50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赴日作證。如此信口開河的河村市長不僅失去了做人的底線,更何況作為政治家的輕率言行對國家利益造成的損害不言而喻。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戰爭中最為殘忍的代表性慘案之一。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行不僅是否定“中國的歷史”,更是對“中國人”的否定。在我們的鄰國中國國內,至今依舊有許多戰爭親歷者受痛于80年前的創傷,忍受著失去親人痛苦,在世的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僅剩下100人左右。日本政治家與國際共識背道而行的發言,是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及遺屬的極大傷害。

????在此,我們“銘心會南京”對河村市長的狂言深表憤慨,對此進行強烈的抗議,并堅決要求端正態度、撤回發言、真心謝罪。

????銘心會南京

????2017年1月24日

????注:日本銘心會會名取自“刻骨銘心”,意為應正視并牢記日本曾發動侵略戰爭、制造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實。

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交談

????作為一名日本政客,歷史觀竟然不如來自民間的松岡環女士。松岡環生于日本大阪府,退休前她是一名小學歷史教師。上世紀80年代,她開始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民間調查。近30年來,松岡環采集到300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250名參與侵占南京的原侵華日軍士兵的證言,向日本民眾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

松岡環在“哭墻”前鞠躬默哀

????在初始調查階段,她不斷遭到日本極右翼勢力的干擾和攻擊——兩天接到100多個謾罵電話、右翼宣傳車到她工作和集會場所鬧事。 “我把日本右翼的這種憤怒,理解為對我的鼓勵!”松岡環說?!八麄冎荒芄脑耄@也讓我更加意識到歷史檢驗的重要性。”松岡環說。

紀念館展廳設有松岡環女士的展陳

????她所帶領的日本“銘心會”南京友好訪華團每年都要到南京來參加反戰和平集會活動。松岡環女士也被授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紀念館內有一處場景再現的情景,是松岡環正在采訪松村芳治,他曾經參與過進攻南京的戰爭以及對南京平民的大屠殺。

松岡環展示南京大屠殺史實照片

????如今日本國內政治日益右傾,否認侵略戰爭、南京大屠殺的論調高揚。松岡環認為:“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放棄。把真相傳承并爭取更多的年輕國民,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是我們的重大使命。”

????幾十年來,松岡環女士身體力行地挖掘和傳播歷史真相,作為一名日本人,松岡環女士對待南京大屠殺有著無比正確的歷史觀——真相不容抵賴!

????25日,日本札幌亞洲冬季運動會組委會官員當日向新華社記者證實,“APA酒店已向組委會承諾,將撤走所有國家運動員下榻房間內的問題書籍”。但是,其他客房內的書是否會撤下?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奉勸那些企圖歪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日本極右翼勢力,在全人類追求和平發展的今天,收起錯誤言論,正確面對歷史,坦承錯誤,虛心反省,讓后世子孫引以為鑒!

[編輯: 張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