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魂·清明祭,190位烈士家屬雨花臺憑吊親人
2019-04-03 21:08 來源: 新華網(wǎng)
????柳綠草青,清明“斷腸”。默哀、獻花、追思音樂詩會……今天上午,190位英烈家屬在南京雨花臺對親人進行了特別的哀思。
????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局長、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趙永艷代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全體人員向烈士親屬表示最誠摯的問候,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給大家匯報了雨花臺紅色文化高質(zhì)量發(fā)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同時墾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為用好用活雨花臺豐富的黨史資源提供更多支持,共同開啟傳承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新篇章。
????一家20人,包車來祭奠
????成貽賓是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最后一位烈士,倒在即將迎來曙光的黎明之前。1949年,南京解放的前4天,他在“四·一”慘案中犧牲,年僅22歲。他寫給未婚妻的一封書信在央視節(jié)目《信中國》中被朗讀,信中提出的“新生十條”引發(fā)當代青年強烈共鳴。成文,是他的侄子,今天他們?nèi)夜瞾砹?0個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我叔叔犧牲70周年,特別有意義,我們?nèi)ツ昃图s定,清明一起來南京看看叔叔。”
????他說,一大早,他們分別從上海、鎮(zhèn)江等地趕到雨花臺,“我們家是包車過來的,家里能趕過來的小輩都來了。”他解釋,雖然上一輩的老人都已經(jīng)不在了,但他們這一輩和他們的孩子永遠不會忘記。成文回憶,他的叔叔學(xué)習(xí)成績非常好,同時被國立清華大學(xué)、英士大學(xué)和中央大學(xué)錄取,“我們家的家風(fēng)一直都是讀書報國,今天我把我的小孫女也帶來了,對她來說,這是一堂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我們家的一堂家風(fēng)課。”
????成文的小孫女叫成知韻,今年11歲,專門請假過來,說起自己的三太爺爺,她自豪地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他是我們家的‘鬼雄’。”她說,很小的時候,家里人就跟她說三太爺爺?shù)墓适拢@次來,她要向他致敬。
????集體憑吊,鮮花淚水祭英雄
????雨花臺紀念館里,一排烈士的遺像前,放滿了花圈。梁永,年輕英俊,儒雅的臉上架著一副黑色的框架眼鏡。這次,他的后人來了六個,“一年來看一次,開車4個多小時。”他孫子說,每次來都很激動也很悲傷。今年16歲的梁天龍?zhí)匾庹埩藘商旒龠^來,他說,一提到自己的太爺爺就很自豪,“太偉大了,他是我的榜樣。”
????在烈士陶家齊的畫像前,陶和壽和家人擺上了花籃。陶家齊,江蘇江寧人,1932年參加十九路軍淞滬抗戰(zhàn),1942年6月任江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區(qū)區(qū)長,1943年9月在家中被日軍包圍逮捕,11月犧牲。父親犧牲的時候,陶和壽還不滿一周歲,雖然因為年幼,對父親的印象模糊,但是在長輩的教導(dǎo)下,父親的精神一直感染著他。
????今年已經(jīng)77歲的陶和壽是首批“雨花英烈親屬宣講團”成員,他這些年一直在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尋訪、挖掘歷史。尋訪過程中,他積攢了一些見證人的錄音、視頻和歷史材料。“把父親那輩人的故事講給后代聽,讓子子孫孫繼承雨花英烈精神。”
????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碑前,190位英烈家屬,手握白菊靜立。敬獻花圈,默哀……
????都說清明斷腸。“親人”見面,長眠的烈士們啊,可曾感到了“家”的溫暖?
????追思音樂會,黃品沅重讀外公的激勵文章
????越劇《丁香》、京劇《我愛你中國》、歌曲《又見映山紅》、朗誦《雨花英烈自白》……“雨花魂·清明祭”追思音樂詩會,特別的哀思引發(fā)了大家強烈的共鳴,尤其曾飾演過《人民的民義》中易學(xué)習(xí)的演員黃品沅的誦讀,他是雨花英烈吳振鵬的外孫。
????“放心呵!已死的你們!你們的血是不會白流的!”黃品沅慷慨激昂地念著一篇悼念死難同志的文章,眼里泛著淚花。這是吳振鵬當年寫給已經(jīng)逝去的革命戰(zhàn)友的文章。
????吳振鵬曾任團中央委員、中共中央蘇維埃區(qū)域中央局委員,主編團省委機關(guān)報《紅燈》,曾發(fā)表過很多鼓舞士氣的文章。1933年被捕,同年6月在南京犧牲,年僅27歲。在他犧牲后一個月,他的女兒降生。 “
????我外公在《紅燈》上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都是鼓舞士氣,喚醒民眾,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段而已。”黃品沅說,今天朗誦,內(nèi)心比較復(fù)雜,有勵志,有懷念,有追思,也有對自己的一種反醒。“現(xiàn)在和平年代,人們衣食無憂,很多人已經(jīng)忘記70年前和平是怎么來的,所以為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事情,還有很多要做。”他認為,年輕人應(yīng)該有一種發(fā)憤圖強的雄心壯志,心懷為國為民的抱負。如果每個普通老百姓以英烈為榜樣,心懷英雄情結(jié)和報國之志,那就會從自身做起,變得強大,國家也就自然強大起來。(毛麗萍)
[編輯: 張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