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名字 奮進的路標——尋訪江蘇鹽阜老區128個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村鎮
2021-04-03 14:33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4月3日電 題:你們的名字 奮進的路標——尋訪江蘇鹽阜老區128個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村鎮
????新華社記者劉亢、凌軍輝、蔣芳、王恒志
????每天清晨上學,江蘇省響水縣云彩村幼兒園的孩子們都要對小廣場正中的一尊銅像行注目禮。“這是朱云彩烈士,咱們村的名字,就是他的名字!”孩子們說,“云彩”并不是天上的云彩,而是英勇犧牲在這里、永遠只有24歲的“哥哥”。
????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云彩村,幼兒園老師在給小朋友們講述朱云彩烈士事跡(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清明祭英烈,共筑中華魂。在鹽阜老區江蘇鹽城,有128個村鎮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
????路標指引,英靈有知,“朱云彩們”拼盡生命要爭取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實。
????如你所愿,紅色村鎮改天換地
????這是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新型社區(3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仲春時節,走進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一排排二層小洋樓鱗次櫛比,房前屋后花兒開得正紅。烈士丁佳富的遺孀丁呂氏去年搬進了農村新型社區,后窗正對著新建的佳富紅色紀念館,“也讓他看看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在鹽城市鹽都區大岡鎮烈士陵園,烈士丁佳富的遺孀丁呂氏及后人在緬懷先烈(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丁佳富是本地人,犧牲時年僅25歲。已經99歲高齡的丁大娘至今還記得那個大年三十,眼見種種酷刑都無法讓丁佳富屈服,敵人將其殘忍殺害。
????令她欣慰的是,如今村子正一步步“佳富”起來。75歲的村民嚴愛沂親歷了“泥草房-磚瓦房-小洋樓”三級跳,“現在都是水泥路,徹底告別了‘只要一下雨,兩腿水和泥’的日子。”
????在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桃園,村民在對桃樹進行疏花作業(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桃園,村民在對桃樹進行疏花作業(3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鹽城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歷史上水、蝗、風、雹、疫等災情不斷,百姓逃難逃荒以求生計。新四軍建立抗日政權前,這里幾乎沒有學校。
????百年前,大豐區新豐鎮一帶還是一片鹽堿地,如今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正值花期的郁金香花海吸引了眾多游客。新豐鎮成立花卉種植銷售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8個村3000多戶農民種植花卉苗木,人均每年增收3萬多元。鹽都區大岡鎮有2個烈士村,如今全鎮不僅有優質中小學、幼兒園,今年還要引進一所高職院校。
????游客在鹽城大豐區新豐鎮郁金香花海內賞花游玩(2019年4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楊素平 攝)
????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鹽阜老區再度吹響沖鋒集合號。去年,鹽城全市18.36萬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并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圍,10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濱海、響水兩個省重點幫扶縣如期摘帽。今年,村(社區)“兩委”換屆后,全市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46.3歲,致富能手占89.4%,比上屆增長12%,領頭雁功能進一步強化。
????阜寧縣世明村以童世明烈士的名字命名。近年來,通過發展特色林木果業,村集體收入從5年前的幾萬元增加到如今的50多萬元。
????走進以烈士潘克、黃煒的名字命名的潘黃街道,紅色教育基地中一張張新老照片形成鮮明對比。一位參觀者留言說:“想不到當年那么窮苦困頓,飯都吃不飽,老百姓朝不保夕,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今天值得倍加珍惜。”
????不曾遠離,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一臺有效載重240噸的起重機,不到10分鐘,將身重近4噸的“大銅馬”再次穩穩地安放在建軍路與解放路交會的道路中央。圍觀百姓中有人邊鼓掌邊擦拭眼淚。
????這座雕塑時隔8年重歸市中心,為何令人們如此關注、動情?
????“這才是建軍路應該有的樣子。”曾親眼看著“大銅馬”復位的退休干部李祥說,父親告訴他當年新四軍進城走的就是這條建軍路,路名是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這一歷史事件。
????地標,標注著一方水土的歷史根脈,串聯起來,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圖譜。248處紅色遺址遺存、98家市級及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8個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鎮,以及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新馬泰”——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雕塑“大銅馬”和紀念地“泰山廟”……“紅色,不僅是鹽城最鮮明的底色,更是人們骨子里的認同。”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
????紅色文化孕育紅色氣質,浸潤城市每一個角落,影響每一個人。1941年建立的抗大五分校舊址,如今是鹽城中學校園里的正北樓,樓前還有一座劉少奇同志的半身雕像。每年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參觀舊址。“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這是鹽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校長丁才林說。
????這是鹽城市響水縣云彩村新型社區(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三年前,云彩村全面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人提出:朱云彩烈士墓緊挨村部,能否遷入烈士陵園?干部群眾商議后共同決定——不遷墓!我們就是要讓先烈看著我們干事創業、創造美好生活,讓子孫后輩記得他們。
????一年前,鹽城聯合上海、延安、銅川電臺結成“紅色故事聯盟”,成立在互聯網上播出的“鐵軍紅色電臺”。鹽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曉丹說,傳承離不開創新,我們用聲音力量激活紅色文化,用“網”聯通昨天,讓今天聽見歷史的回響。
????鹽城沒有山,全市最高點海拔約八米,卻有一個地方叫“嶺”——五條嶺。1947年,華東野戰軍2000多名指戰員在鹽南阻擊戰中壯烈犧牲,民兵和群眾挖了五條溝安葬烈士遺骸,隆起了五道丘陵。
????在鹽城五條嶺烈士陵園,守墓人卞康全在墓前清理雜草(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烽煙早已消散,但記憶不會沖淡。”五條嶺烈士陵園守墓人卞康全說。數十年間,卞家三代接力為烈士守墓,陸續幫助300多名烈士尋到后人。2019年,卞康全的兒子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
????從守墓到守國,鹽城每年約有2000人參軍,烈士遺志代代相傳。
????在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村民路過佳富紅色紀念館(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鹽城市鹽都區佳富村,村民清潔河道(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人民至上,紅色密碼昭示未來
????“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到阜東,從此無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這首膾炙人口的蘇北民謠講述了一段傳奇。
????1939年一場海嘯,僅阜寧一縣就死亡一萬余人。當年冬天,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花費20多萬大洋,耗時數月建造一條一米多高的海堤,卻在次年一沖即垮,留下了“韓小堤”的罵名。
????1941年,中共華中局領導下的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把重修海堤作為頭等大事。首任縣長宋乃德提議,修堤費用以鹽稅作抵,不需群眾負擔,新四軍還克服困難調撥12萬斤軍糧支援。僅78天,軍民合力建成45公里長堤,屢經海嘯沖擊堅如磐石,被老百姓稱作“宋公堤”。
????興衰誰人定,勝敗豈無憑?大堤與小堤對比鮮明,歷史啟迪未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才能與人民心心相印。新四軍紀念館“90后”講解員朱建勇來自以烈士方秉文的名字命名的秉文村,宋公堤是他最愛講的故事。“老百姓從共產黨身上看到了希望,最初修堤只有幾百人,后來自發加入的有上萬人;1941年新四軍到達鹽城時大概萬把人,1945年離開鹽城、前往東北戰場時已經發展到7萬人。”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成長密碼,源于億萬人民同心同向。今年3月,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在新四軍紀念館上黨史學習教育“第一課”時說:“正是因為融入人民、依靠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我們黨才能在‘白區’心臟地帶建立根據地,保留星星之火。正是這點火苗,對日偽軍作戰2.46萬余次,最多時牽制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鹽城市市長曹路寶介紹,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全市領導干部帶頭開展基層大走訪,圍繞群眾關切列清單、領任務。今年將投資210億元解決20件民生實事,包括教育供給、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9個方面。
????鹽城市濱海縣振東村旁的海堤公路(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空中俯瞰,昔日宋公堤已變身海堤公路,如一條臥龍橫亙南北。靠近海堤的振東村以烈士陳振東的名字命名。年僅24歲的他犧牲時只留下一句遺言:我為筑堤而來,何懼筑堤而死。今年,村口新建了一座振東紀念館,立起了振東紀念碑,與一排排高聳的風力發電塔一起,阻海波于堤外,造福祉于黎民。
????鹽城市濱海縣振東村以烈士陳振東的名字命名。這是村民在振東紀念碑前緬懷先烈(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
[編輯: 徐紅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