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國家公祭日前夕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屬進行家祭
2016-12-03 14:21 來源: 南報網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活動現場。許特達 攝
????南報網12月3日訊 (記者 劉全民)誦讀家信、獻花、上香、跪拜……今天(12月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余昌祥一家和夏淑琴一家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墻”前舉行家祭活動,緬懷在日軍暴行下罹難的親人。79年了,這些已經白發蒼蒼的老人對親人的思念在一次次的回憶中發酵得越發濃重。
????今天上午9點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余昌祥一家和夏淑琴一家早早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遇難者名單墻前。遇難者名單墻因經常有死難者遺屬來此哭悼,也叫“哭墻”,刻在“哭墻”上密密麻麻的死難者的名字,像刀一樣刻在每個人的心里。誦讀家信、獻花、上香、跪拜……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在“哭墻”前面緬懷親人,祈禱親人安息。
余昌祥及家人為死難者上香。許特達 攝
????“您離開我們已經79年了,我真的特別想念您……”余昌祥老人在“哭墻”上密密麻麻的死難者的名字尋找父親以其他親人的名字。余昌祥老人出生在1927年,侵華日軍攻占南京時,他們家躲在掃帚巷王全勝糧行下面一個通往長干橋的大管道里避難。他的養父余必文等未進管道里的7人,被日軍捅死了5人。余必文雖然腸子被捅得流了出來,卻最終得以幸存。而生父余必福則被日軍在中華門外西街小市口殺害,尸體一直沒有找到,遇難者名單墻上的名字,成了他祭奠父親的唯一所在。
????余昌祥老人說,我們在此悼念逝者,緬懷親人,雖然已經過去79年了,但是歷史應該被傳承下去,讓年輕人不要忘記那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夏淑琴老人及家人為死難者上香。許特達 攝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全家7口被日軍殺害,她和妹妹是被人從死人窩里揀出來的孩子。“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你們好嗎……”夏淑琴老人帶著家人在“哭墻”前面獻花、上香,悼念逝去的親人。“為什么那個叫‘軍國主義’的魔鬼要將這個溫暖的大家庭瞬間摧毀?失去了親人的疼愛,失去了童年的歡笑,作為孤兒的我只能在這面冰冷的‘哭墻’上感受到你們的存在。”夏淑琴老人在家信中這樣深情的寫到。
????再有十天就是第三個國家公祭日了,傳承仍在繼續,歷史也在延續。參加當日家祭還有30名怡馨花園小學學生,其中一名學生代表表示,少年強則國強,要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怡馨花園小學學生與夏淑琴合影。許特達 攝
????附:夏淑琴和余昌祥的家信
夏淑琴家信
????每年的十二月份,南京城的上空總會飄落起絲絲小雨,冰冷的雨水伴隨著刺骨的寒風讓每個南京人的心里生出一種莫名的悲傷與憂愁,我知道,那一定是上天為你們而流的眼淚。
????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你們好嗎?多少次在夢里與你們相遇,我多么渴望再吃一串外公外婆給我買的糖葫蘆;我多么渴望再次聆聽爸爸媽媽的聲音,哪怕是爸爸您對我嚴厲的訓斥聲;與姐妹們互相打鬧嬉戲的聲音似乎還飄蕩在耳邊,無盡的思念只是為了將心中殘存的記憶保留的更多一點、更久一點……為什么?為什么那個叫“軍國主義”的魔鬼要將這個溫暖的大家庭瞬間摧毀?失去了親人的疼愛,失去了童年的歡笑,作為孤兒的我只能在這面冰冷的“哭墻”上感受你們的存在。
????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我想你們!請放心,我最愛的親人們,現在的我生活的很好,子孫滿堂其樂融融。我很驕傲,因為我是戰后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我很自豪,因為控告日本右翼名譽侵權八年后終于獲得了勝訴。即使悲傷的淚水將我的眼睛哭壞、即使歲月的滄桑讓我的聽力減退,但是我不怕,只要還活著,我就要將這段親身經歷講述給每個中國人聽,讓他們知道“弱國就要挨打”的道理;我還要講給更多的日本人聽,讓祖輩的教訓不再重演,讓和平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播撒。看,從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國家都要為你們在內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聽,79周年的和平警鐘即將敲響!今天的中國早已昂首挺胸,蒸蒸日上,我們的民族揚眉吐氣,復興之路的道路上我們定將任重而道遠!
????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請安息吧!希望你們那里的冬天少一點寒冷,和煦的陽光將照耀在每個人的心上!
2016年12月3日
?
余昌祥宣讀家書。許特達 攝
余昌祥家信
親愛的父親:
????您離開我們已經79年了,我真的特別想念您。當年,您在中華門外西街小市口被日軍殺害。生命的逝去是不能用任何方式換回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死相隔。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79年了,今年將舉行第三個國家公祭,我們的祖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強國,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受到欺負了,我會把當年國家遭受侵略的歷史告訴我的后代,讓更多的人牢記歷史,悼念逝者,謀求和平,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了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愿人們永遠生活在和平的陽光下!
2016年12月3日
[編輯: 楊光 ]